近日,山东等地出台新政,决定对“光膀子”等不文明行为开展集中整治。据说,此项活动主旨是在公共场合整治不文明行为,让城市变得文明,整洁。
不容置疑,这样的整治活动,有助于城市形象提升,也有助于市民自觉维护城市形象。但是,决策者想过没有,当下,城市市民中,在公众场合大多数“光膀子”是哪些人?是普通市民,还是来城市打工的建筑工——农民工?
如果时光倒流,退回去几十年,囿于观念,城市里各种各种公众场合,赤膊上街,屡见不鲜,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文明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市民大多都能注意自身形象,“光膀子”在大街上晃荡的,应该是极少数。
如果能够肯定大多数“光膀子”都是农民工,那么此项整治活动,是否有意与农民工过不去?
如果上述推断成立,那么,农民工的生存窘境与城市华丽光鲜,二者之间,到底孰轻孰重?,要知道,改革开放几十年,农民工进城,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绝对功不可没!如果仅仅是为了城市表面华丽干净整洁,而不顾农民工的实际生存境况,我们的主政者天平究竟向谁倾斜?
说穿了,主政者内心深处,压根就没有农民工的位置。在出台整治“光膀子”活动的思路中,完全忽略,忽视农民工作为最大“光膀子”被整治的可能性。在他们眼里,但凡影响市容市貌,或者说得再具体一点,但凡影响主政者政绩者,统统都应该在整肃之列,毫不留情!
固然,为了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外在面貌,整治“光膀子”新政,并无不可。问题是如何避免农民工成为最大整肃对象,如何一方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另一方面,也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区别对待农民工,应该是一个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其实,说到城市文明形象,不能简单陷入一个误区。仿佛只要说起文明二字,便是高楼大厦,干净整洁的街道,衣着光鲜时髦的行人,以及道路绿化,鲜花摆放等。文明的精髓更重要的在于人们的言谈举止,比如,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意吸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
插队买票、出口脏话、以及无视弱势群体的街头摆摊生存等等。只有这些才是文明的本质和首要。如果仅仅两眼盯住衣着,比如“光膀子”现象,动辄制定数百元的罚款,难道一个
城市的文明程度就整体提升了?如果上述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与文明行为违逆的行为规范得不到实质性的改进,那么,一个城市外在光鲜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文明二字差之千里!
再往深处一点说,一个城市的文明,也不仅仅在于普通市民的言谈举止,比如随地吐痰,插队买票等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执政者推出的各项举措,比如,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境况,是否有足够的来自政府的有效的实际救助方案;再比如,市民的上学、就医不再困难;出行、食品安全等都得到有效保证。只有这些事关市民生存的头等大事都列入执政者议事日程中,并且都得到基本满意的解决,那么,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形象才可以理直气壮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城市的文明程度,如果在主政者眼里只是简单的整治“光膀子”,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文明内核,并且还是不分青红皂白,极有可能最大的受伤害者恰恰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付出汗水和辛勤劳动者的农民工,那么,这个城市的主政者,无疑只是政治上的短视,丢了西瓜,捡到芝麻。
总之,在某些主政者的心目中,外在的城市文明形象远比花大力气推动城市文明内核来得简单快捷。所以他们才乐得脑门一拍,表面上看上去对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治理“光膀子”活动,便轻易出台。但是,真正能够提升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们愿意花大力气,动脑子去切实推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