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故事,从“定档时间”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
1月6日,《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宣布定档大年初一,在当时成为了2023年春节档电影里最晚官宣的作品。10天后,影片却罕见地改档至大年初三上映。
更诡异的是,上映两天后,影片便发布声明称“因我们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筹备、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决策失误和严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节档陷入特别被动的局面。”电影自此宣布改为小规模放映,直到2月17日正式上映。
近三年来的体育电影,都有相似的坎坷。2020年上映,讲述中国女排故事的《夺冠》,上映前经历了定档、更名、提档、撤档、再定档、再提档的过程。讲述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故事的《我心飞扬》,也因主演孟美岐的绯闻经历了撤档,以及几乎0宣发的改档上映。
体育电影不仅仅上映之路十分坎坷,票房表现也难说优秀。与国外体育电影叫好又叫座相比,《夺冠》最终票房不足9亿,在中国电影影史票房TOP100开外,却已是“中国体育”电影票房冠军。
这些电影讲述的故事,往往是有真实原型的角色,历经磨难后站在竞技意义上的巅峰;而这些电影本身所经历的,却往往也是诸多的磨难——除去观众显性的质疑,它们似乎也总会遇到一些隐性的、需要“绝地反击”的时刻。
“看电影不如看比赛”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述了1992年至1995年期间,五名国乒运动员在国外归来的主帅蔡振华的带领下,在天津世锦赛绝地反击的故事。自去年9月,《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首支预告发布以来,部分“乒丝”对这部电影的质疑就未曾停止。
首先是“邓超+俞白眉”这一组合的“原罪”。两人合作过5.1分《分手大手》和4.4分的《恶棍天使》,最高评价是6.2分的《银河补习班》。这样有“烂片前科”的导演前来操刀中国乒乓的故事,引发了不少“乒丝”的不满。
樊振东粉丝则提起了邓超两次宣传期的表现:2015年,中国乒乓球队曾去为电影《恶棍天使》站台宣传,但官博发出来的照片中却裁掉了站在最边上的樊振东。到今年宣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时,电影抖音官方号又发出了这张合照的完整版,并在文字中带上了樊振东的名字。
此外,许多“乒丝”对《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争议,也是其他体育电影很难绕开的。既然故事主角是世界顶尖的体育选手,粉丝自然会对整个主创班底的体育知识相关积累有高要求。粉丝希望主创们对这项赛事真的了解,演员的表现状态应尽可能多接近职业选手,同时不要消费自己喜欢的选手。
对“乒丝”来说,这几点《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都没有做得太好。
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邓超“世乒赛期间你也一直在为中国队加油,你印象最深的比赛是哪一场?”他斩钉截铁地回复:“肯定还是决赛,非常刺激。”
这让“乒丝”们不解了:去年的成都世乒赛半决赛,中国男队在半决赛中遭遇了日本男队的巨大冲击,比赛一度打至2比2,最后才惊险地以3比2的总比分晋级决赛。但邓超口中“非常刺激”的总决赛,中国队以3比0横扫德国队。
嘲讽声开始出现:“这边建议多看几场比赛,至少下次采访不会说出肯定是决赛最刺激了。”这也连带着让电影主创们对乒乓赛事的投入程度被质疑:“没有感受到他们对乒乓球的用心,只感觉到了商业片的宣传。”
一旦观众心里有了怀疑,后续电影的几次宣发都引发了争议,比如热搜“邓超说中国乒乓演员练球卷的厉害”。1月9日,官方发布“中国乒乓演员训练特辑”,视频里邓超和俞白眉提到,剧组随时都有乒乓球桌,但桌子都要靠抢,演员们自发在剧组内发起比赛,凌晨三点半还有人在打球。
视频本意是想呈现演员们的认真态度,但上热搜后,微博广场的舆论却并不乐观。有人认为这是演员应该做的,训练苦是理所应当,有粉丝则表示运动员平常训练更苦,“别说你们训练卷了,看咱国乒的运动员有多卷吧!”
几番宣传下来,“乒丝”该质疑的还是继续质疑,且更坚定了最初就有的想法:“看电影不如看比赛。”对电影艺术理解的偏差,以及一些旧事产生的隔阂,似乎从一开始就产生了。
“拍体育电影真的非常难”
也许是听到了大家的质疑,两位主创也清楚自己过往的口碑,2月1日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全国发起了发起了“挑刺”专场观影活动,欢迎并不看好电影的观众,来电影院观看并提出建议。
第四次合作的俞白眉和邓超,这回都憋着一股劲。邓超曾对钱江晚报表示,这部电影,融合了他和俞白眉这几年当导演的亲身经历。
“刚开始转换导演身份时,也曾经经历过被质疑,也会失落,有各种想法。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它······我会收集很多评价,我以前会选择不看,划过去,这是我原来比较大的缺点。但后来能比较坦诚地、正向地客观地面对自己,因为我想进步。”邓超说。
电影提炼出的宣传语,既符合电影里“绝地反击”的运动员,又符合戏外想证明自己的邓超和俞白眉。定档大年初一时,电影的宣传语是“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改档至大年初三后,宣传语又改为“愿你逆风翻盘”,饱含了对戏中人、电影团队和观众们的祝福。
一位业内人士注意到了这种准确的提炼。观察完电影一路以来策划的热搜词、海报物料、相关视频后,他对毒眸(ID:DomoreDumou)表示:“这次用的营销方式和策划的物料,还是挺有意思的,撤档时说是营销决策失误,实在站不住脚。”
据灯塔专业版的营销事件统计,《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营销事件数量,甚至高于春节档票房冠亚军《满江红》《流浪地球2》。
从灯塔专业版的全网舆情监测来看,乒丝们“大团建”式的抵制,其实并没有带来太多负面,全网的正面评论超过93%,热词也基本没有脱离营销宣传的方向,比如“邓超”“励志”“感动”“热血”等等。
营销手段和效果先不提,体育电影因为涉及到真实人物和国家体育赛事,在做戏剧化改编时确实要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夺冠》还叫《中国女排》的时候,就曾有过人物争议。电影要在横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呈现中国女排队伍的成长故事,其中女排队伍的两任主帅郎平、陈忠和的成长、对抗、合作有较大篇幅。电影开拍前,陈忠和和郎平还曾在开机仪式上带领陈可辛参观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
但在电影释出预告片后,据扬子晚报消息,预告片中,陈忠和抢鸡腿、被暴扣、被砸晕,以及被队员教训没有雄心大志等画面激怒了陈忠和本人。陈忠和给体育总局写信,要求该《中国女排》电影删除所有关于自己的镜头,并表示:“再怎么修改我也不会同意······今天我们决不允许这样的影视公司打着宣传女排的大旗,进行商业运作,谋取功利,金钱至上!”
此后几天,中国女排和中国排协官方微博分别发布中国排球协会的《严正声明》称,近个别企业和商家以宣传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中国女排”)的名义,未经中国排球协会授权擅自使用中国女排集体肖像、中国女排成员个人形象或中国女排的相关标识、文字等进行商业宣传,严重侵害了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及中国女排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
声明发出后不久,《中国女排》宣布更名为《夺冠》。
俞白眉也在近期接受懒熊体育采访时表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遭遇的波折比他从业20多年做别的所有东西的难度加起来还大。“电影上映前十天改档期,我们原本是要在去年十一假期上映,多次修改。那时候我觉得最大的厄运就是这个电影永远见不到观众,就感觉干了这么多年真的就是鸡飞蛋打。”
这让拍过体育电影的人,多少都生出了一些“战友情”。在《夺冠》中饰演陈忠和的演员黄渤,曾出现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点映现场。“我也知道,现在的情况下拍体育电影真的非常的难。”说完还忍不住苦笑了一下,“我也知道,真的是······再次感谢你们带来这么好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黄渤的感慨似乎话里有话。
商业体育与商业电影
在中国,体育和电影,这两项本该有着美好商业前景的文化产业,似乎隔阂从未被消除;然而在好莱坞,体育电影其实很早就已经成为了叫好又叫座的类型片。
1976年由史泰龙主演的《洛奇》,在全球收获1.17亿美元票房的同时,也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2003年《奔腾年代》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同时票房达到1.48亿美元;200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票房也有2.16亿美元。
但中国目前票房最好的体育电影《夺冠》,不到9亿的票房,7.1的豆瓣评分,离“叫好又叫座”还存在一定距离。
中外体育电影的侧重点,也多有不同。好莱坞的体育电影,更侧重在个人的觉醒和成长上,同时会覆盖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社会议题。中国的体育电影,更多在描绘国家运动员的形象,落点在其职业本身,而非其个人。
在中国聊到运动员,很难离开“举国体制”。在拍摄《夺冠》前,陈可辛一直打磨多年的项目也是一部体育电影,即讲述网球运动员李娜的电影《李娜》。而让陈可辛下定决心拍摄的,正是李娜身上不同于许多中国运动员的特质。
2005年,李娜在全运会半决赛中出局。赛后李娜表示国家队教练对她的帮助不是很大:“国家队有很多体制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将队员的成绩和奖金挂钩,应该会更好一些。”
时任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当即对此回应:“李娜出此言论是因为她的道德水准和责任感太差,以李娜这样的素质,不可能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奥运会。”
2009年后,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单飞”。此后,她一路征战国际网球赛事,并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夺得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
法网夺冠后的发言里,李娜感谢了自己的团队、观众和赞助商,却没有如寻常中国运动员那样先“感谢国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体育体制的不同,决定了体育电影呈现的方式不同。而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的不足,也让中国体育电影天然就成了受众有限的题材。俞白眉说在中国拍体育电影,有两个最重要的题材,女排和乒乓球,足见这两项运动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地位。但这两项运动的商业化,都算不上成功。
乒乓球已经是在中国普及率相当高的运动了。俞白眉曾说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召集民间高手们对决。剧组的乒乓指导也不禁感慨,一个一辈子没有打过职业的业余乒乓球高手,具备的是可以战胜美国现役Top5选手的实力。
但是高普及率,却没能很好地反哺到乒乓球商业化之中。“职业体育是看球的人比打的球的人多,但乒乓球则要反过来。”《中国体育》总裁钮钢曾说。爱打乒乓球的人,不一定会为乒乓球周边产品,比如为相关的电影消费。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饭圈化”席卷体育圈,“乒丝”群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壮大。
年轻人群体的大量涌入,也让业界关于乒乓球“管办分离”的呼声高涨。如果乒乓球能像中超和CBA一样成立乒超公司,俱乐部会更多考虑联赛的发展,让乒超联赛职业化,注重培养粉丝。2019年体育总局已经在进行协会脱钩改革,拟让协会脱离体育总局,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主动思考商业化和职业化。但至今,仍未正式完成脱钩。
在中国,不论是世界范围内受欢迎的项目,还是自己的优势项目,充分接近市场、启发人群的“体育产业”美好愿景,都由于种种原因步履蹒跚;与此对应,作为“体育产业”环节当中或许并不重要、又很能管中窥豹的一环,体育电影在中国被审视、被误解,也便成为了一种呼应。
原标题:乒乓粉丝不认《中国乒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