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乌鸦。
近来普京在外交场合属实不太顺利。
2022年11月23日,普京在亚美尼亚召开的集安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峰会上再遭挫折:当日,亚美尼亚总理帕西尼扬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字,这让普京当众下不来台,气得直接扔笔。
更有甚者,峰会后的成员国领导人合影上,帕西尼扬专门和普京拉开了距离,表现出强烈的疏远情绪,可谓不加掩饰。
这还不算,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街头上挤满了手举火炬的抗议人群,他们高呼“普京是杀手”、“摆脱俄罗斯的阴影”、“我们的未来必须与西方联合”等反俄亲美口号。
面对传统小弟亚美尼亚如此的“盛情好客”,普京只是略带自嘲地评价道:“就所有问题达成协议,这几乎不可能嘛,但总的来说,集安组织的工作是非常密集和有益的。”
亚民众反普京游行
可帕西尼扬却没给普京多少面子,他直接表露不满理由:“联合宣言对阿塞拜疆对亚美尼亚的侵略没有一点政治评估。”
说白了,亚美尼亚人此举就是对俄罗斯人保护小弟不力的抗议。
乌鸦的老朋友,来自亚美尼亚的李梦妹子这一次还专门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李梦,之前乌鸦和朋友和她聊过关于亚阿战争的看法
“9月份那会,阿塞拜疆人在土耳其人的支持下,直接将战火烧到了亚美尼亚本土,这是要对我们进行种族清洗,可俄罗斯人干了什么,普京当局又干了什么,放任我们被欺凌!你们中国人也别动不动就说我们亲美导致的,这种保护不了我们的老大哥有什么用,我们不亲美能怎么办?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什么政治尊严都是扯淡,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求不要被阿塞拜疆人灭绝,再亲俄估计就是等死了!”
诚然,这话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但确实代表了不少亚美尼亚人的心理:这集安组织没卵用呀,自己再跟着俄罗斯混,还有前途吗!
然而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集安组织”上一次进入视野,还是年初哈萨克斯坦动乱之际,集安组织“天降神兵,挽哈萨克社稷不倒”。
怎么短短10个多月,这人心就要散了呢?
实际上如果将观察时间段拉长,就不难发现,在哈萨克斯坦的“神勇”,那才是集安组织罕见的“超常发挥”,从20多年前成立以来,大多数时候,这个组织的表现都只能用“令人失望”来描述。
1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它的诞生和苏联的解体密不可分。
彼时,许多从联盟新独立出来的国家严重缺乏治国经验,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国家安全方面更是危机四伏。
为了化解内外压力,除了分离倾向最强的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余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选择抱团取暖,加入由俄罗斯主导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组织,试图缓和联盟解体带来的冲击,以保障国家治权的平稳过渡。
1991年12月8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建独联体。同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告成立独联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有了独联体这一宏大的安全框架后,其中6个政治关系相对密切的国家又于1992年5月15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共同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
次年,又有3个独联体国家加入,至此,除了宣称“中立”的乌克兰、土库曼斯坦以及和俄有领土纠纷的摩尔多瓦外,《集安条约》囊括了多半独联体国家。
最终,该条约于1994年4月20日完成国家批准程序后正式生效,并确定了基本宗旨:建立独联体国家集体防御空间和提高联合防御能力,防止并调解独联体国家内部及独联体地区性武力争端。
可以说,成立之初的集安组织颇具规模,如果能够用心经营,的确可以大大加强俄罗斯同其他原苏联加盟国在军事、政治领域的密切合作。
然而,这条约从一开始就幺蛾子不断,以至于组织很快迎来第一波分裂。
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组织内一个成员国遭受侵略,则将其视对本条约所有成员国的侵略。
这里就有个大问题了:组织内部成员“对打”又当如何判断?
小国们的想法多是倚赖军力强大的俄罗斯能出手平事,令各方不敢擅为。然而仔细想想,俄罗斯比之苏联如何?要是这样就能保障“团结”,苏联还会解体?!指望本就各怀鬼胎的诸国能在涉及领土安全的大事上“协调一致”,这本就是妄想。
果然,“大哥”的威慑力并不好使。首先就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对老冤家刚一建国就大打出手,甚至在签署《集安条约》之际还打个没完,直到条约正式生效后,才在俄罗斯斡旋下停战。
亚阿战争
但阿塞拜疆实在是口服心不服,因为俄罗斯在这一冲突中“拉偏架”,暗中支持亚美尼亚军队。
比阿塞拜疆意见更大的,是格鲁吉亚。因为在苏联解体之初,格境内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造反搞“独立”,按照集安条例,俄方理应帮助格平叛才是。
结果,俄罗斯竟然因为两地亲俄势力较大,不但不帮忙平叛,还派“维和部队”驻守当地,助其分裂,这极大伤害了格鲁吉亚的心。
同样不满的还有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因为在1998年底和1999年中,塔、乌两国先后爆发大规模内乱,导致局势严重恶化,恐袭、武装冲突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可是,俄罗斯等国没有派一兵一卒来救援。各成员国不由犯嘀咕:《集体安全条约》签了一堆文件,结果连最核心的条款都无法落地执行。可见,集体安全条约并未准备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反而时刻面临组织危机。
乌兹别克斯坦内乱
果不其然,在第一次条约签署的缔结期限于1999年到期后,又出幺蛾子了。
当时,俄、白、哈等六国倡议签署一项关于延长条约的议定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期限自动延长的程序。
提议刚一出,格鲁吉亚马上跳出来宣布拒绝加入,同时谴责俄罗斯背信弃义支持本国分离势力,紧接着,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也宣布:由于所谓的集安条约分担没有帮助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战争冲突,反而推波助澜让自己陷入危机,认定集安压根不具备执行力,且面临深刻的组织危机。
最终,集安组织第一次续签,就走了三分之一的成员,凝聚力之差可见一斑。
对于退出的三国,俄罗斯之后一直试图劝说其回归,格、阿两国由于同俄存在严重分歧,且难以化解,最终彻底和集安分道扬镳。不过,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外交攻势却取得成效,一度让集安组织有重整旗鼓之势。
俄格最终发生冲突
2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一个双重内陆国,其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治、宗教势力,长期面临动荡局面。
这使得乌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来保障其国防安全,跟俄罗斯搞僵了,还能指望谁?
就只能投奔老美了。
500
于是,乌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并在“911”事件后,借着俄美关系向好的势头,允许美军租用距阿富汗200公里处的汗阿巴德机场为军事基地,用于支持美国转运物资,并为飞机提供保养。
这也是美国在中亚的第一个军事基地,驻军一度多达1500人。但乌方的诚意没能真正“感动”美帝。
2004年后,颜色革命席卷中亚之即,美帝积极挑唆中亚各国反政府势力搞事,丝毫不顾及其中几个已“投诚”的国家。
包括“乌伊运”(和“东突”为盟友)在内的各路极端恐怖组织开始兴风作浪,乌局势持续恶化。
“乌伊运”
2005年5月12日傍晚,位于乌东部的安集延市突然遭到一伙宗教极端武装袭击,当地的警察岗哨和军队营地同时遭遇恐袭,军警抵抗不及时导致大批武器弹药被抢。
武装分子随即冲击安集延市监狱,并放出了一批在押犯。
5月13日,包括安集延市等多地,大批人群突然涌上街头,要求时任总统卡里莫夫下台。
在此危急情况下,沉默寡言的卡里莫夫立即出兵镇压,仅一日即平息骚乱,但依然有近200人死亡,包括数十名军警。
之后,卡里莫夫立刻着手调查骚乱起因,果不其然,幕后策划是美国CIA。
但更令卡里莫夫愤怒的是,美方居然还谴责乌兹别克斯坦“迫害少数民族,不顾人权”,要求乌方释放“和平示威”者。
乌政府终于忍无可忍,立刻做出反制措施:驱逐部分欧美媒体人员,并同上合组织、集安组织积极联络。
同年7月5日,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会议宣言支持乌兹别克斯坦,“要求西方提出撤出中亚的时间表”,29日,乌外交部正式告知美国:美军必须在180天内撤出汗阿巴德军事基地。
同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和俄罗斯签署联盟条约,并于2006年8月重返集安组织。
到此,集安组织看似算扳回一局,但老毛病不改,危机只会重复上演。
2008年11月,塔吉克斯坦宣布准备兴建一座大型水电站,这立即引起乌兹别克斯坦的强烈抗议:塔方的修建计划将截留部分水资源,从而减少作为下游国家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流量,威胁乌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棉花种植等产业的发展。
可当两国发生争执之际,俄罗斯这个大哥却再度犯了拉偏架的毛病:因为塔方的水电站建设涉及俄罗斯寡头的利益,俄方最终宣布反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立场,水电站将继续开建。
这导致俄乌两国关系开始遇冷,乌国内的反俄派力量开始回升。
俄罗斯应对此类危机的办法总是简单粗暴,它的决定是需要加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认为这样才能避免小弟们离心离德。
于是2009年7月,俄罗斯宣布要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建立一个新军事基地(俄在吉已有坎特军事基地),作为集安组织快速反应部队的部署地。
这引发乌兹别克斯坦的强烈反对,乌外交部直截了当地表示: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领土上执行这一项目,可能会加剧军事化过程并引发所有类型的民族主义对抗……而且它可能导致激进极端主义势力的出现,这些势力也许会给整个中亚地区带来动荡。
乌方如此反应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如果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影响力全面扩大,让乌丧失更多自主权之余,安全反而更难以保障,更关键的是,乌方对俄主导的集安组织的实际作用仍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
最终,俄罗斯在吉增设军事基地的计划落空。作为替代方案,俄罗斯将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一个军事培训中心。
事实上,乌方的想法还真应验了。
2010年后,中亚各国频繁爆发大规模族群冲突以及“颜色革命”式的骚乱,其中最严重是在同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爆发的骚乱。
当时,吉总统巴基耶夫见局势难以控制,被迫辞职流亡,之后,吉骚乱愈演愈烈,到同年6月初,吉南部地区的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两族爆发冲突。
双方群众持各种武器互相仇杀,伤亡惨重,近百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吉临时政府过渡总统奥通巴耶娃不得不在12日签署法令,宣布戒严,同时请求俄罗斯请求军事援助,结果得到的依然是冷眼旁观。
普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不管是俄罗斯,还是我本人,还是俄官方人员,都和吉国内的事件无关。”
各集安组织成员国见俄罗斯没有动静,自然也选择了沉默不语。
俄方如此态度让吉方大失所望,也让吉境内的亲美势力一度抬头。
原本吉方曾强硬要美军撤出在中亚的最后的军事基地——玛纳斯空军基地,但在骚乱发生后,美军得以在中亚多苟了四年多,一直到2014年,美军势力才被清出中亚。
驻吉美军
俄罗斯的消极态度更让乌兹别克斯坦失望透顶,乌方断定:俄领导的集安组织没有任何行动能力,所谓的保护成员国安全完全是一纸空文,甚至其自身存在合法性和行动能力都值得怀疑。
就在这时,西方势力也察觉到了俄乌间的矛盾,他们立即吸取教训,决心要改善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
欧盟先是在2008年宣布取消对乌制裁,次年又取消了对乌军售禁令;美国国际开发署也在2008年恢复了对乌援助。
紧接着,北约再度说服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通过乌领土向驻阿富汗北约军队运送非武器类物资。
于是,西方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火速回温,仅在2010年-2011年,就有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波兰等多个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访乌。
在得到多项西方援助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同意欧盟在乌设立代表处,并同意北约加大利用乌的基础设施,向驻阿军队输送非武器类物资。
等到了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20周年之际,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破天荒亲自打电话向乌总统卡里莫夫表达祝贺,同时,时任国务卿希拉里也成功访问乌,双方达成了在乌设立一个新的转运中心的协议。
在西方的“糖衣炮弹”攻势下,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一毛不拔”的抠门越发不满。
可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当时的俄政府却在火上浇油:2011年8月,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召开的集安组织年度非正式峰会上,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正式建议将集安组织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决策程序改为简单多数通过,以提高集安组织的行动效率。
此建议一出,乌兹别克斯坦坚决反对:集安组织中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乌素有积怨,如果在一些涉及关键利益的行动上,塔、吉两国完全可能仗着所谓“多数通过”原则,无视乌方反对来通过不利于乌的条约。
更令乌兹别克斯坦不安的是,如果答应了这项原则,那今后一切都真的得“唯俄罗斯马首是瞻”。卡里莫夫总统遂萌生了彻底退出集安的心思。
那么,面对乌兹别克斯坦再生反意,俄罗斯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当然注意到了,而且还积极去弥补了。
3
2012年6月4日,重新当选为总统的普京将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其中亚出访的第一站,以示自己对俄乌关系的重视。
两国元首在塔什干的会晤中,分别签署了《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加入独联体自由贸易区谅解备忘录》两个文件,乌方承诺在2012年底前加入独联体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可在接下来的会谈里,双方矛盾显现。
卡里莫夫希望普京政府能够在对阿富汗的问题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要让集安组织的基本协议得以落实,加大对乌的援助。
可是,普京默不作声,这让卡里莫夫十分愤怒,双方会谈最终不欢而散。
普京在塔什干就停留了几个小时,乌国家电视台甚至都没提及普京这次到访,而乌新闻社在其社论中,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经受时间考验的乌俄伙伴关系已经崩溃。紧密的俄乌关系是乌积极参与集安组织的前提,而上述事件所表现出的俄乌关系冷淡,自然深刻影响乌参与集安组织的意愿。
至此,俄乌关系降至冰点,乌兹别克斯坦彻底对集安组织失望,就在俄乌会谈后短短三周左右,乌兹别克斯坦直接向集安组织发出照会:乌方希望暂停自己的集安组织成员资格。
虽然乌方没明着提“退出”,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明白,乌兹别克斯坦这一次是真的一去不返了。
卡里莫夫政府这一举动明显是给普京政府甩脸,集安组织各国一片哗然。
但俄罗斯方面似乎也想争取体面,时任集安组织新闻秘书扎伊内特季诺夫在乌发出照会的当天即表示:俄方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决定退出集安组织是其作为该组织成员国的合法权利。
彼时的俄政府发言也保持了战略定力,没有对乌进行谴责,仅仅强调乌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以及集安组织的发展取决于成员国的一致立场。
直到一个月后,时任俄国防部部长谢尔久科夫才发了一个含糊其辞的声明:“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安组织无疑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乌将不再参与稳定中亚局势的集体行动。”
时任集安组织秘书长博尔久扎也在8月1日发了一个相对“严厉”的措辞:“我认为,乌的决定有损集安未来行动能力。因为乌境内存在一些极为重要和相对现代化的军事基地和设施,尽管集安组织此前并未动用这些基地和设施,但乌暂停集安组织成员国资格,将导致集安组织即使是在紧急状态下也无法使用它们。”
不过,这些声明都在乌国内遭到群嘲:俄罗斯根本没有尽到所谓的盟友义务,除了伤害乌主权外,一无是处,虽然西方势力也一样不安好心,但多少还是给了一点实惠。
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次退出也让集安组织其他成员忧心忡忡,纷纷对集安表示出质疑,眼看人心要散尽,俄罗斯这时候才终于回过神来:继续在那摆烂玩虚的,这组织真就可以不用要了。
于是,在2012年10月,集安组织终于进行了第一次军事联合演习,两个月后,集安组织军事委员会成立,以此对集安组织各项安全行动的开展做出具体部署。
但这会儿才行动还是有些晚了,人心思动,各成员国都开始学乌兹别克斯坦那样给自己找出路,其中不少和上合组织重叠的集安组织成员国,比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突厥语系”国家,干脆将更多精力都投向上合组织或者土耳其的突厥国家组织。
而像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则在强调同俄“传统友谊”之余,也同西方眉来眼去。
对此,俄罗斯也终于开始意识到:不拿点硬的,真拉不住人了。而年初的哈萨克斯坦局势,给了俄罗斯这样一次机会。
2022年1月初,哈萨克斯坦爆发反政府骚乱。哈政府在无法有效控制军队平叛的情况下,向集安组织求援。
1月8日,以俄军为首的数千集安维和部队“神兵天降”进入哈首都,原本势头正旺的骚乱被迅速压制,在集安维和部队的震慑下,原本踌躇不前的哈安全部队立刻采取强硬措施,果断进行镇暴。
仅仅一天后,哈各地乱局被火速熄灭,一周后,哈萨克斯坦彻底平稳局面。
这次行动也让集安组织一时间备受瞩目,俄方此举极大安抚了组织各成员国的顾虑。
但在俄罗斯实力持续收缩的今天,这种“雷霆行动”可一而不可二。
尤其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无论是集安组织的“团结”,还是俄罗斯自己的精力,都难以维系。
阿塞拜疆第一个按捺不住了。
当俄罗斯撤走了大批在亚阿停火线的“维和部队”去投入乌克兰战场之际,阿塞拜疆立即抓住这个良好时机打算完全收复失地。
2022年9月12日,阿军突然向亚美尼亚阵地发起进攻。
由于武器装备的劣势,亚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损失惨重,阿军甚至越过了两国的公认过境线,进入到非争议的亚本土作战。
亚美尼亚立即向集安组织求救,但这一次,集安组织却再次发挥其“不动如山”的传统艺能。
俄军深陷乌克兰战场,只能动嘴呼吁双方和解,其他成员国见状,更是只动动嘴皮子,没有任何实质性军事援助。
而阿塞拜疆在占领了亚美尼亚140平方公里的法理领土后,也“见好就收”,在9月15日宣布同亚方达成“停火协议”。
这次停火,阿塞拜疆压根不看集安组织的面子,而是在土耳其的授意下,对亚美尼亚进行“切香肠”战术,并最终收回卡拉巴赫的全部土地,甚至直接侵入亚本土。
正是面临着“亡国灭种”危机的可能,也无怪乎亚美尼亚这一次如此不给普京面子了。
让亚美尼亚人感到愤怒的还有哈萨克斯坦,年初,哈爆发骚乱之际,亚美尼亚在自身军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还是咬着牙派遣了数百维和部队帮助哈平乱,可如今自己有难,哈方仅仅是宣布“派遣观察员”,如此“回报”怎能不令亚美尼亚人寒心?
可以说,集安组织一贯的问题,这次只是说彻底摆上了明面而已。
尾声
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客观上各国间较高的经济相互依赖,而且需要主观上认为个体的安全可以通过集体的方式得到保护。
俄罗斯真的想经营好“集安组织”,是要努力取得其他成员国的信赖后,一起形成安全共识,同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才有可能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建设成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
只可惜,以上这些特征在“集安组织”身上完全没有体现。
毕竟当初就是争权夺利才分的家,而各成员无论大小,根本上都缺乏足以控制局面的实力,这“集体安全”变成了“集体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