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早已不是仇富,而是仇穷、辱穷。
今天人民网官微转发一条新闻:荆州某超市员工将一批过期食品和饮料扔进垃圾桶,不久后,吸引了20多位老人前来争抢,还有人直接喝了起来,知情人称其中有的是2013年的产品。(荆州电视台)
这条新闻用词不当。捡食他人丢弃的食品,并没有任何道德瑕疵,这跟大货翻车哄抢物品不是一个性质。现场照片中,也并没有老人彼此之间抢夺的情形,只不过有人手快手慢,用“争抢”二字并不符合实际,更似有恶意污名化之嫌。
如果上年纪的看到这一幕,大概只会感到心酸,然而以年青一代为主体的网友跟帖,却格外令人心寒,“占便宜没够”等贬损性评价被顶到最高赞。
这就是代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丰衣足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早已不知艰苦滋味,甚至视勤俭节约为敌。
不否认这些老人,未必都到了缺衣少食的地步,但是很大概率的,也不会是富贵之家,基本上,他们就是底层最普普通通的百姓。而占据他们大半生的艰难生活记忆,早已把节俭刻入了基因,这样的一幕并不奇怪。
如果像身边市民一样,仅仅劝阻或提醒他们注意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善意的,然而网络上气势汹汹的“占便宜”指责,就毫无人性。这是价值观的沦陷、教育的失败。
当然,他们有可能在另一个场合,也属于爱占便宜的一群,但一码归一码,在这件事上,他们真的没有占任何人的便宜,除了可能给自己带来健康风险,没有伤害任何人利益,这是超市扔掉不要的东西!
而有些不怀好意者,用夸大食品风险的办法来揶揄和嘲笑老人,也大可以稍息。真的到了食品短缺的岁月,这些历经饥饿考验的老人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比这些只会看生产日期的口炮党要强得多,别看电脑前夸夸其谈,到时候一株毒野菜就能要了他们的小命。
保质期和保存期不是一个概念。现如今很多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是非常保守的,基于现代化的密封灭菌技术,即使一包2013年的包装饮料,也很可能完全没有食用风险,只可能风味不佳而已。
在现场照片中,并没有看到生鲜食品,被捡食的基本都是这种包装食品,在无破损的情况下,其安全风险其实很低。当然摆在货架上,是不会有人买的,真过期了也只能扔。所以超市里会有临期食品柜台,尽力用促销来减少浪费。
而有些人买到食品以后,也可能在家里放过期,有时候就不舍得扔。针对这种情形,有营养专家也做过科普,不同的食品特性和包装类别,可以区分其风险程度,有些大可放心享用,并非过期一概就不能吃。只会拿喷码说事的,可能这辈子也就只认得喷码了,知识无涯,别觉得认字就是行家。
当然在这里仍然呼吁超市商家,注意抛弃过期食品的规范,变质风险较大的生鲜食品切勿乱扔,以免给社会带来较大风险,即便人不吃,吃坏了猫猫狗狗也不好的。
除了垃圾处置规范之外,商家还可以做到更好一步,譬如利用不再有顾客购买的临期商品来做慈善,在专门地点定期处置,摆放整齐,请有需求者自取。这样彼此大家都不难看,体体面面也没有安全风险。
甚至当天到期或刚过期一天的,除了某些特别容易坏的肉食,绝大部分包装食品,甚至主食面包等,并不会与几小时前有本质上的风险区别,与其糟蹋掉,拿来举手行善,善莫大焉。
至于其中可能因食品而带来的“碰瓷”风险,在没有事实例证之前,不要随意污名化底层群体。穷人不等于坏人,而有些专门碰瓷的,可能根本不穷。绝大多数接受爱心捐赠者,会心怀感恩,而不会挑三拣四、倒打一耙。
有些人在利用小概率事件,夸大抹黑整个弱势群体,或农民等特定身份。
除了“争抢”用词不当外,人民网官微并没有对这条新闻预设三观,但底下的评论倾向令人震惊,大量网友以各种姿势、角度、想象力来喷老人,涌现了种种恶毒字句,简直是一个毫无同情的邪恶世界。
甚至还有人说“吓得我赶紧查看一下奶奶给我带回来的吃的”——开玩笑有意思吗?连自己的亲人都开喷,把你养大反成为罪过,还是人吗?——这种怨念并不少见,甚至很多成年或未成年的子女,都公然嫌弃父母不够富裕,不满足买手机等要求就撒泼打滚。这些小皇帝和巨婴,可能从来不吃过期食品,可是他们的良心都败坏了。
社会始终会存在贫富差距,但真正成问题的是对待贫富的态度,“先富带动后富”的漂亮话就不说了,是不是对弱者还抱有起码的同情,是区分善向与恶向的标准。世界会一天天变好,还是退行回弱肉强食的丛林?
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但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交媒体上,都不可能是这种跟帖的画风……令人羞耻,这是否能代表当今中国的价值观?
原标题:老人捡食过期食品,少年何以恶毒开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