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林毅夫团队《吉林报告》为什么激怒了东北人?

日期:2017年09月10日 15:23 来源: 国是直通车 作者:佚名
补短or避短?这是一个问题。

林毅夫团队的一份报告,近日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从经济学家到卖菜小贩,都加入了这场浩大的论战中。

这份30多万字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吉林报告》),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吉林应转变重工业赶超战略思维,在产业发展上既要扬长,也要弥补轻工业的短板。

这一剂“吉林药方”,有些人并不买账。

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首先站出来批驳林毅夫观点,他认为,如果东北发展以此为样板,东北经济彻底休矣。随后,其他一些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看法。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加入论战的人越来越多。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报告》主编付才辉坦言,《吉林报告》引发全国关于东北振兴的大讨论,虽始料未及,但也在情理之中。破解东北困局,见仁见智是必然的。

吉林市松花江畔的雾色景观。中新社发 王明铭 摄

要不要发展轻工业?

在这份“吉林药方”中,争鸣的焦点在于吉林要不要发展现代轻纺这一产业。

林毅夫团队认为,吉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以纺织服装、家电与消费电子为龙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严重缺失。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要恶补轻纺工业的短板,长期来讲才能让产业结构步入良性发展。

报告同时指出,吉林省要发展的轻工业是现代轻工业,而不同于传统简单的轻工业。此外,吉林省还可以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反哺轻工业,与此同时也能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实际上,在林毅夫团队这一主张的背后,既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问题。

资料显示,在民国时期,东北的轻工业就已经很有规模。19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东北就占到27.2%,靠的除了农产品就是面粉、豆饼和酒精等轻工业品。

解放后,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是承担国家重工业赶超战略的主要区域。2014年,吉林省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是3:7,而黑龙江更甚,为2:8。即便是2003年开始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依然没有彻底扭转这种严重失衡的局面。

然而,发展轻工业的主张一经提出,质疑声接踵而至。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可云认为,轻纺工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附加值不高的夕阳产业,发展此类产业是否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令人怀疑,而且吉林在全国并不具备发展轻纺产业的明显优势。

对《吉林报告》提出质疑的还有孙建波。在孙建波看来,东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分工,发展优势产业,而非弱势产业。他认为,东北地区并不具有发展轻纺等产业的廉价劳动力,发展成本会更高,势必依靠政府补贴,反而影响优势产业的发展。

对此,付才辉回应称,《吉林报告》提出要发展轻工业,是根据其劳动力禀赋结构特征决定的。2016年末吉林省有2700万人口,其中16岁至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占68.65%,农村人口占比44.03%。如此省情的吉林省,是绕不过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阶段的。

付才辉指出,吉林省的轻工业符合其当前潜在比较优势,只要通过改善发展这些符合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就可以“使短板变长”。这其中,也需要有为政府的发力。

在质疑声中,也不乏肯定之音。国家发改委国土所研究员、原所长肖金成认为,讨论一个地区要发展哪些产业、不发展哪些产业,这实际上是误区。任何产业都可以发展,关键是这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把投资者引过来、能不能把企业引过来。

“在东北发展轻纺业,一方面可以满足东北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的需要。”肖金成说

也有专家指出,应当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禀赋的条件出发,准确分析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最终再决定“补短”还是“避短”。

破局的关键究竟是啥?

双方在争论究竟是“补短”还是“避短”之余,也指出了破局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吉林需要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这既要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事实上,吉林的产业结构已经在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16年三大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0.5:45.4:44.1调整为9.5:44.9:45.6,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1.5个百分点,形成“三二一”产业新格局。

在孙建波看来,高铁时代为吉林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把吉林乃至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药材、人参产品向外输送,同时将被旅游等资源吸引的人群带进来,将优势产业做强。

如今的大兴安岭林区。中新社发 关卫宏 摄

《吉林报告》让各界不仅关注到吉林省,还有多年来棘手的东北发展问题。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黄群慧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经济结构失衡,“工业一柱擎天”;二,体制机制不顺,思想僵化守旧,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不足;三,企业家供给不足进而中小企业培育发展不够,人口流失严重。这三方面问题影响了东北地区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在肖金成看来,上述三个问题中,体制机制问题是东北问题的关键,政府要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他认为,东北的问题,根是在投资环境上,而不是在于发展什么产业。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国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对此,付才辉表示,体制是内生的,但不是解决了体制问题发展就会自发产生,也不是只发展不需要解决体制问题。要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可以针对特定产业来改善营商环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迅速发展成竞争优势。

张可云则认为,就东北地区而言,经济结构并不是振兴的关键症结。由于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技术人员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技术人员的流失导致老工业基地“大出血”。因此,防止技术人员流失、保住人才更为关键。

(原标题:林毅夫的《吉林报告》,为啥激怒了东北?)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49800c88.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评论: 林毅夫团队《吉林报告》为什么激怒了东北人?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578) 热点(2616) 新闻(13087) 国际(5163) 娱乐(4439)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99) 音乐(2082) 民生(3663) 行业(274) 财经(1616) 股票(36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5)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4) 医学(354)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98)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89) 社会(9795) 观点(1016) 房产(1098) 汽车(28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2) 展会(4) 数码(208) 足球(222) 体育(1067) 教育(1367) 高校(1637) 法制(2176) 军事(550) 游戏(257) 小说(515) 美女(18959)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4)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