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就近入学”落到了实处
刘昌海(教师):天价的学区房看起来确实荒唐,但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讲,这并不会挤占他们本该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反却可以让自己的资产增值。如果自己没有适龄的孩子,完全可以把房子卖掉去改善居住条件。而对于国家来讲,在学区房的一买一卖之中,可以不断收取高额的各种税费,实现社会财富重新分配,这其实也是好事。
其实稍微懂点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让孩子从小就上最优质的学校本身意义不大。数十万元一平方米的“疯狂学区房”只是一种非理性消费,这一现象固然和优质的学位不足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证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公平。
背后推手是名校一枝独秀
谢庆富(职员):学区房价上涨太疯狂,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产物。目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延续的是计划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都喜欢将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学校、名校,重点学校不太有名的,就直接用大量资源打造出一所名校。这些重点学校、名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资源都是足额甚至是超额配置,用不完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其他普通学校,分享到的教育资源都很少,有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体现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区域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广泛存在。总之,只有做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消除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差别,消除名校一枝独秀现象,学区房才不会继续疯狂下去。
“就近入学”变“就富入学”
舒圣祥(注册会计师):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不解决,所谓“就近”就不是一个地理空间问题,而只是一个市场价格问题——谁有钱谁的孩子就能与名校“就近”。所以,这一旨在维护教育公平的政策,无非是将原来的“暗箱化”、“关系化”,进一步“市场化”、“透明化”了而已。或者说,名为“就近”,实为“就富”。
学区房的天价,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本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但是,公共教育应该谨守公平原则,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近”蜕变成“就富”,问题不在市场,而在政策本身。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将优质学校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摇号分配,如果中签的家长嫌路程远,当然可以放弃名校,就近选择普通学校;但是,不能因为家长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孩子就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此外,同一城市内所谓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客观存在的差距,教育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不能坐视不管。仅仅在硬件投入方面偏向普通学校还不够,关键是要让优秀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起来。
家长别跟着学区房“疯狂”
滨兵(教师):从总体而言,在名校就读的孩子,相对来说,得到的教育会更多一些,但具体到“个体”,就不一定了。孩子的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固然,名校无论在哪个方面来说,都挺吸引人的,但这并不等于上了名校就一定有美好前途。名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歧途也绝非个别。而孩子长期生活在重压之下,其身心健康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相反,如果孩子虽然不是在名校就读,但家庭和谐,没有多少压力,同样也会很有出息,孩子成为一个“路边鼓掌的人”也让人肃然起敬。
名校有名校的优势,但却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孩子的优势,这一点家长必须要明白。诚然,要解决学区房的“疯狂”,则需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但这样的目标要实现起来,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也不可能是短时间内所能够完成的,因此,家长对“学区房”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因为购买“学区房”而让一家人都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