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新华社采访四川泸州学生坠亡案遭围堵 背后有猫腻?

日期:2017年04月06日 14:57 来源:法制晚报(北京) 作者:佚名

新华社记者4月3日赶到四川泸县,调查太伏中学男生坠亡事件。结果,在距离太伏镇数公里外,车就被拦下,两辆警车拦住路口,禁止一切车辆进入。好不容易突破制约跑了20多公里村道,采访死者的爷爷奶奶和同学时,记者又被各种暗示威胁干扰,迫使采访对象不敢说真话,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太伏中学生坠楼身亡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官方通报,只有短短三两百字。面对汹涌舆情,这惜墨如金的三两百字,实在无法解答群众心中的种种疑惑,也无怪乎谣言四起了。

做记者十五年来,笔者参加过多次政府部门重大舆情的发布会。发现的一个怪事是,有的政府部门在回应时惜墨如金,三两句话了事。却不知,这三两句话、三两百字的草草回应,与网上的汹汹舆情形成了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又何谈释疑解惑?

就拿太伏中学生坠亡事件来说,纵观政府部门的通报,掐头去尾,含糊其辞,对群众极其关心的坠楼原因、调查过程、相关证据,只字未提。在此情况下,你还期待吃瓜群众来相信你的说法?

新华社记者前去采访,本来是当地政府借助媒体力量澄清事实的一个好机会。但由于当地政府部门人为设置障碍,使得记者的采访不得不变换了主题,变成了批评当地阻挠采访。

我们不知道当地政府部门到底为什么如此害怕主流媒体记者采访,而要设置重重阻碍。是学生坠亡事件背后真有什么见不得阳光的猫儿腻,还是担心主流媒体记者报道不客观?

如果是后一种,那么你们的担心多余了。作为一个记者,笔者可以告诉你,没有哪家媒体,哪个记者会拿自己的媒体公信力和记者本人的职业声誉开玩笑。

新华社记者的采访遭遇,再一次说明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应对舆情态度不端。国社记者采访尚且如此,又遑论其他媒体记者?

原标题:围堵记者 说明应对舆情态度不端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21154c88.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评论: 新华社采访四川泸州学生坠亡案遭围堵 背后有猫腻?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3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568) 热点(2615) 新闻(13062) 国际(5151) 娱乐(4409)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94) 音乐(2082) 民生(3632) 行业(268) 财经(1605) 股票(361)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5)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4) 医学(352)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9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89) 社会(9774) 观点(1015) 房产(1089) 汽车(28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2) 展会(4) 数码(208) 足球(222) 体育(1064) 教育(1363) 高校(1629) 法制(2163) 军事(550) 游戏(256) 小说(451) 美女(18833)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3)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