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天上人间 情凝七夕-广州乞巧节在珠村

日期:2014年10月06日 16:2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七月初七日,俗传牛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嫁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谷米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构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又花生、时果等,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请亲友,唤招瞽姬(按:失明唱曲女艺人),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广州岁时记》


  巧艺年年祈夙愿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传统的乞巧节,珠江三角洲人俗称此节为“七姐诞”。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妇双星相会之时,喜鹊在天上银河架起鹊桥,使织女牛郎得以相聚。美丽的传说产生传统的节日,姑娘们于是夕“拜七姐”,祈求得到巧手与幸福的爱情,所以又是中国的“女儿节”,比“三八”国际妇女节早了千余年。

  乞巧节始于汉代,以后乞巧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清末民初,广州过乞巧节十分隆重。七夕前两三个月,未嫁姑娘便开始用通草、色纸、芝麻、谷米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工艺品;七夕前一周,用小盆浸谷粒、绿豆,使之发芽至约二寸高,称为“拜仙禾”、“拜仙菜”。七月初六晚,姑娘们便穿上节目盛装,布置厅堂,把各种工艺品及生果茶点等拜仙物品摆于方桌上,富家的拜仙桌上还围上锦锈罗纬。这一活动被称为“摆七夕”或“摆七娘”。晚上11时(即交初七时),姑娘们点起“拜仙禾”、“拜仙菜”中间的油灯,以及香烛,向空跪拜以“迎仙”。至五更时分,共拜七次,意为迎接天上七位仙女。有钱人家在拜仙期间还请艺人到家唱曲,备酒菜或煲粥炒粉招待来贺节的亲友。拜仙后,姑娘们便函在灯光下持绸线穿针孔,能穿过者便谓之乞到巧。再后焚烧纸扎“梳妆盆”及“仙女衣”,仪式才结束。拜见仙后桌上的工艺品不动,供初七日间姑娘互访时品评。初七日间,广州的姑娘还爱到石门附近的沉香浦泛舟游,舟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寓意为仙女沐浴助兴,至晚,则由男童主拜,称为“拜牛郎”,最后是烧送给牛郎的“牛郎衣帽”。初六初七晚,也是汉族男女交往开放的日子,即使是封建意识浓厚的家庭,也让青年男子进入拜仙厅堂与姑娘搭话。

  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拜仙仪式简化,但“摆七夕”炫耀工艺品之风仍流行。50年代中期,广州的乞巧节仍然延续。这有当时广州市长朱光写的《广州好》为证。词云:“广州好。乞巧乞姻缘。巧艺年年祈夙愿,钟情红粉总堪怜,今日得闭圆。”1956年,番禺南村梅由(上坑)姑娘制作的七夕工艺品《狮子舞》,被选送到“广东省民间工艺展览”中展出,并获优秀奖。这也使“摆七夕”的民间手工艺品能以“七夕微型工艺品”为名记于地方志书中。

  凌边乞巧创奇迹 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社会与其他政治因素,乞巧节在广州市内逐渐淡化,只在番禺石碁镇凌边村一直延续,成为该村亲友团聚欢乐的特有风俗。

  在番禺凌边村,每年七月初七,除了二个生产队外,其余都在各乡的八间祠堂“摆七夕”,祠堂门口皆贴起“欢庆双星”等横批及“织女佳期聚会牛郎共享天伦乐,人间乞巧梨园助兴同歌颂太平”等对联,表达了百姓良好的祝愿。对联上的字有的是珠绣,有的用纤维棉制作,各有特色。在每一个摆七夕的祠堂里,就是一出出无声大戏,数百个人物不同、造型各异古装公仔,以传统故事人物为多,如“鹊桥会“、”穆桂英挂帅“、“六国大封相”等。此外还有各式花灯和花果,有一以谷秧围成圈状的油灯,也称“秧灯”,最具特色,取“五谷丰登”之意。还有不少供奉牛郎织女的手工艺品,小巧玲珑的珠绣鞋及“七姐衣”、“牛郎衫”。是日,不少在外地生活的乡亲都要携亲友回来欢度这一佳节。一专程从香港回乡过节的凌先生说:“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洋人是圣诞,我们凌边人就是七姐诞,每年这天,海内外乡亲都有不少人回来!”乞巧节活动在凌边,早已不局限于未嫁女子的范围,而是全村百姓团聚欢乐的节日了。

  凌边是个大村,男丁大多数是凌姓,人较齐心。明清时凌边姑娘不少是自梳女,后来不少人到了香港或东南亚,每年均寄钱回来支持村中大办乞巧节。解放后,村中不少男男女女仍热心制作七夕工艺品,老书记凌就威夫妇都是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好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在极左风劲吹的“文革”期间,由于凌就威书记“根正苗红”、热心公益,每年都带动村民制作微型工艺品,乞巧节也成了团结村民、促进生产的重要日子,上级看见此活动健康有益,也不制止。于是,凌边村也成了广州(可能亦是全国)惟一没有中断乞巧节活动的乡村。

  1992年,凌边村的乞巧节作了一个大突破,从摆在祠堂里让人们静态观赏发展到动静结合,组织乞巧巡游。由各生产队精选一板七夕公仔,装上色柜,村民抬着游行。也有人或扮演小喜鹊,或扮成七仙女和牛郎,边游行边表演《银河会》歌舞。巡游的还有学生鼓乐队、八音锣鼓、醒狮队等,整个队伍500多人,足足游了两个小时,成为空前的一次乞巧盛会。

  一些在香港定居的凌边外嫁女,每年均捐500元回来“摆七夕”,还带了亲戚朋友回来观光,这已成一俗例。她们说,当中的欢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每年七月初七下午,载人到凌边村看“摆七夕”的车辆很多,村中行人摩肩接踵,大街小巷人潮涌涌,到每条村的祠堂观赏工艺术品。当晚,凌边村家家设宴请外地来的亲友,有的还在祠堂摆数十席酒席,大众一起畅聚。还请了外地的粤剧团来演戏,更是人山人海。不过,此活动只是在凌边村久盛不衰,同是石碁镇的另外几个村,却没有这种传统。


  21世纪的盛会


  历史翻到2001年,沉寂了三十的的广州天河区珠村村民也动起来了,他们自发组织恢复乞巧这一民间活动。民国时爱国将领、曾任虎门要塞司令等职的潘文治中将的侄媳谢丽霞是村中“摆七娘”的领头人,她的儿子潘剑明是乞巧活动的组织者。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阿婆级的乞巧好手、妈妈级的巧姐也动员出来,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凭着回忆,将年轻时做乞巧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八十岁老人黄彩余手把手教姑娘们如何做好三支芝麻香,如何用红枣、花生、开心果壳等粘成三座斋塔。妇女们各有分工,有的阿婆制作村中牌楼,搭好织女桥,做好乞巧盆,剪好七姐衣。有的手工精巧,专门制作“公仔”,买来一些泥坯,经过改头换面,就成了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钟无艳等女中豪杰;谢丽霞虽然年纪已到婆婆级,但与年轻人一样手巧,担当了西施、貂婵、王昭君和杨玉环等四大美人的服饰刺绣和搭配。年轻的媳妇们好眼力,就用米粒、芝麻、瓜子壳、开心果壳粘拼成一盆盆绚丽的花朵,如用红瓜子壳做成一盆红菊花,用谷粒做成一盆盆黄菊,米粒粘贴成白菊。乍一看,还以为是真花呢,真可以说巧夺天工。

  更有趣的是,村中一些男子不但羡慕女子乞巧,也要参与七夕微型工艺品的制作。1948年至1953年,珠村的男子同样参与了这一微型工艺品的制作,他们用泥捏成一些牛身,用香蕉当牛角,做成一些拜牛郎的工艺品,也在七月初七拿去祠堂摆,这些玩艺虽然粗糙,却也赢得姑娘们的欢笑。 2001年的乞巧节,珠村的村民齐心协力,将湮没了几十年的“摆七娘”重现出来。谢丽霞、潘剑明制作的歌颂当代的微型工艺品《喝水不忘挖井人》、《航天火箭扬国威》等赢得众人的好评。村中的一些小学生也参与了艺巧的制作,他们用蚝壳用珠片砌成了一件件微型工艺品,选取出其中好的参与展览。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会员到珠村采风,协会负责人充分肯定“摆七娘”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广州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传媒也介绍了这次活动。到了2002年,“七姐诞”这一传统民间活动在广州周边的乡村蓬勃发展,天河、黄埔、番禺等20多个村落分别举行了“摆七娘”活动。原来已经“收山”的微型工艺品制作好手也加入了乞巧活动的行列。天河区车陂村有一手艺人名叫李光华,他三四十年前做乞巧公仔已出了名,特别是那些戏曲人物,凡经他手制造,便栩栩如生。虽然后来他没做几十年,却没有停止过搜集了解戏剧人物的造型艺术和其他造花工艺。因此,他所造的微型工艺品总比他人胜一筹。李光华的公仔是蜡造的,人物造型及服饰都精美,在众前一立,飘飘欲仙呢。近年,珠三角不少村民前来订造他拿手的公仔和蜡梅,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还把他制作的七夕公仔征集收藏。


  广州乞巧一日游


  2002年七月初七,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乞巧一日游”,上午到番禺凌边看了八台乞巧展,下午到黄埔茅岗、横沙、沙浦等村参观乞巧活动。富有“摆七娘”传统历史的黄埔区茅岗村在祠堂搭起了型案桌,摆满了用米粒、芝麻、桂花粉等粘上去的香烛、鲜花和微型景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姑娘还在祠堂表演了失传多年的“拜七姐”的仪式,从迎仙、拜仙到在朦胧灯影之中比赛持线穿针,整个“拜七姐”的过程隆重展现,参观的各界人士目不暇接,广州近代史博物馆亦派员用摄录机录下精彩的情景,各大传媒的记者“谋杀”大量胶卷并予以报道。

  初七当晚的珠村,主场地在良潘公祠大厅阔大的拜桌上,摆着《鹊桥相会》、《花木兰巡营》等一套套传统故事人物及众多工艺花果,尤以精美的芝麻梅花香及七个“斋塔”显现了正宗的七夕工艺传统。最吸引人的是正中那个绚丽多彩的微型珠村牌坊,横匾及对联的字是村中九十多岁老太太的亲笔。牌坊下是一列火车载着金元宝驶进村中,寓意富裕吉祥。展品有表现现代题材的《喝水不忘挖井人》、《航天火箭扬国威》微型工艺品,有火柴盒般大小的床、梳妆台、八仙桌;有不到一寸长的针金绣花裙褂;有绿豆般大的各种绣花鞋、高底鞋坪底鞋拖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有指甲般大小和各种扇子、手帕和式样齐全的梳妆用具等等,样样都这般小巧玲珑。四盆精美联社异常的香花,一盆莲花,一盆茉莉,一盆玫瑰,一盆百合,都只有酒杯大小,各尽巧思。这些用火柴、胶片、珠粒、灯蕊、布料甚至用芝麻、谷、米等原料制作的供品,再加上现代的材料,如用易拉罐做花座,用桂花粉、通面等做成各种花卉形状,简直是一场奇妙精致的手工艺品展览,中心就是一个“巧”字!

  有意思的是,天河珠村的“婆婆级”和“妈妈级”的巧姐们在乞巧节当天,统一穿上特制的新鲜艳丽的绸缎大襟衫,在自己制作的微型工艺品前兴奋留影,自豪得很呢。

  珠村的女子不但在本村“摆七娘”,还将乞巧工艺摆到广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和珠村的村民一起,在荔湾区仁威庙举办“乞巧民间工艺展览”,时间长达一个月,引来广州的各大传媒和市民的关注。 2003年,珠村的乞巧节成为天河区的一张文化品牌,天河区政协主席带着全体政协委员前来观赏乞巧,与村民一起同乐。与此同时,番禺化龙镇潭山村也大张旗鼓,在村中大礼堂摆起了盛大的乞巧民间工艺展,村民们花了数月时间,造了数百个微型公仔,展示了几十台古装粤剧的人物造型。村民还与时具进,塑造了歌颂抗非典的白衣天使的微型群像,引起众人的赞扬。

  发展到当今,广州乞巧节已经不是女子乞姻缘的节日,而是全民参与的一个盛大的微型民间工艺品比赛和展览。更可喜的是,珠村谢丽霞、潘剑明创作的乞巧微型工艺品《喝水不忘挖井人》和《航天火箭扬国威》荣获“第四届广州文艺奖”二等奖,2004年1月9日,乞巧微型工艺品第一次在市委礼堂接受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的奖赏。


  相关链接


  2002—2003年,广州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西关小姐展芳华”大型系列活动,将乞巧民俗风情搬上舞台。他们先与番禺凌边村合作,在荔湾广场“摆七娘”,20张八仙台摆满了拜七姐的微型工艺品,让广州市民观赏“七姐秧”、“鹊桥会”、“牛郎与七姐”等,然后举办“心录手巧天地情”晚会,“西关小姐”表演了出巧、得巧、腔巧、才巧、才艺表演等。总决赛晚会上,还演出舞蹈《乞巧女》,让乞巧这一民间艺术走上大舞台。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2055c77.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评论: 天上人间 情凝七夕-广州乞巧节在珠村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579) 热点(2616) 新闻(13095) 国际(5167) 娱乐(4442)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99) 音乐(2082) 民生(3666) 行业(275) 财经(1618) 股票(36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6)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4) 医学(355)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98)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89) 社会(9797) 观点(1016) 房产(1098) 汽车(28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3) 展会(4) 数码(208) 足球(222) 体育(1067) 教育(1367) 高校(1639) 法制(2182) 军事(550) 游戏(257) 小说(529) 美女(18983)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4)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