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北京,罗永浩在锤子手机发布会上 图源视觉中国
「成功和失败都在同一个点上」
到了T1的量产环节,麻烦来了。
一处缺陷是,实体键按下去后会卡住,无法弹回。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朱萧木等产品经理一度被紧急调去生产线,逐个键去按,捡出良品。
直接原因是罗永浩的严格,他要求按键跟前屏之间的缝隙为0.15毫米——接近无缝界面在观感上是完美的,但这个要求超过业内的加工精度。「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好多人都已经跟他讲,东西不能那么设计。」林曦回忆,「无论是结构工程师也好,钱晨也好,都会跟他讲,这么设计是有风险的。」在吃了大亏后,最终还是通过更改设计,问题才得以解决。
另一个缺陷,在内部看来却没有那么严重,是摄像头无法对焦。「比如拍五次,偶然有一次四个角对不上焦。普通用户我认为是发现不了,你觉得可能只是个意外,你再拍一张就好了。」马宁说。但罗永浩过不了这一关。经过反复调试,最后才发现是选定的开环马达存在对焦慢的问题,又是几周过去了。
其实,影像负责人林曦早就指出过这个隐患,但罗永浩并没有选择成本更高的闭环马达。「我更愿意接受的事实的真相是,当时他不懂,所以我跟他讲,他也听不懂。但是,等这事出了之后,我再跟他讲的时候,他就听懂了。」林曦说。
即便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罗永浩都会计较。比如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会多看一眼的集线器(出厂时用于缠绕数据线的装置),罗永浩提出,超过三个黑点即为不良品。「那个东西你说谁会那么在乎?橡胶的东西你知道很容易吸灰尘,供应商跟我说,苹果的要求也不过如此。」马宁说,「他卡供应商卡那么严,供应商是出不来货的。剩下你扔掉,我给你钱,那这些成本一下就double了。」
T1推出白色款时,罗永浩要求塑料边框和玻璃前屏、背板颜色一致,但三个部分的材质不同,难免存在色差。这是一个不具量产性的设计(苹果手机的解决方案是边框采用不锈钢),美观度不尽人意。
2014年10月1日,北京中关村,中国首家锤子手机T1产品体验店内景 图源视觉中国2014年10月1日,北京中关村,中国首家锤子手机T1产品体验店内景 图源视觉中国
「锤子成功和失败都在同一个点上。它太追求完美了,理想特别美好。你知道工程化和理想化是有一定的gap的。」马宁说。
卖手机有如卖海鲜,讲究时效,T1花费4个月才实现正常产能,错过了销售窗口期,预定机的逃单率到2014年9月下旬已经逼近90%。罗永浩不得不选择降价销售,此前他曾一口咬定不会降价,又引发一轮巨大的舆论反弹。
由于时间拖延,某些几个月前尚不构成麻烦的环节,也成了麻烦。T1采取的是3G网络制式,上市时4G网络已经铺开了,3G手机很难卖动。「刚好赶在一个切换的点,这个点很难受。」马宁说。
「所有的影响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T1这款产品最大的失败就是可量产性太低。那一个人生病了,很多原因会死,比如肺癌,比如艾滋病,比如非典,T1是一个非典艾滋癌。」一位锤科员工说。
外界不曾注意的是,T1阶段的锤科处于一个极佳的时期,富士康给的账期是半年——最大程度解放了资金压力;高通的客户分级里,锤子排在华为、小米之后的第二梯队里,远远超过其实际体量够得上的标准。这当然是因为罗永浩这个名字,和一个理想主义者打交道,可以省去很多信用成本。但生意毕竟是生意,T1毁掉了一个好的开局,供应链上的支持度降低了。如果把锤科的历程当作一个通关游戏,难度已经由此进入hard模式。
回头来看,前几代手机产品对市场的理解也存在失误。当其他厂商采用解像力更好的6P镜头时,T1用的5P;当指纹识别风靡一时,T2是市面上唯一没有纳入该功能的旗舰机。T2也没有正反可插的椭圆形USB-C接口。「作为一个定价在3000元的旗舰机,这是你该有的配置,它可以没用,大家也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林曦说,「你一定要有这个判断能力,你要知道下游供应链行业的发展,你会知道到了那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做什么事。而你没做到。」
但这应该全部归咎罗永浩吗?硬件上的把控,按理应该是CTO钱晨的工作。但罗永浩是个极度有主见的人,「几乎不可能被说服」。早在T1时,他就想全金属无缝边框,被钱晨拦下了。到T2时,据马宁回忆,通过「不断地给你施加压力」,这一想法终于达成,确实美观,苹果手机都未做如此尝试,但如工程师们早就指出的,手机信号不佳,引发又一轮的媒体炮轰。
在这过程中,罗永浩与钱晨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但据接近钱晨的人说,两人间的第一次裂痕出现,却并非和手机有直接关系。
起因是一句话。「以后公司有钱了,去美国都坐头等舱。」创业初期,罗永浩曾对员工说。结果有一次他真的要带队去美国参加电子展会,有人提起了那句话。「买!」罗永浩说。他当时的助理李剑威隐隐感到不对,汇报给钱晨。钱晨一听就觉得不行,去找了罗永浩。
「这个是承诺,必须得履行。」罗永浩说。
「这个是你的面子问题,这个不是什么承诺。」钱晨说。
事情演变成办公室里的大喊大叫,最后财务负责人也加入进来。经过一番拉锯,一个奇怪的规则从此生效:超过10个小时飞行,可以坐头等舱。但是如果不坐头等舱的话,回来以后公司补贴一万元。
那趟美国之行,基本上所有人都选择一万块钱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