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谢耘耕近期传出性骚扰丑闻,昨日,该学院调整了人事变动,解除了谢的副院长职务,具体原因没有官方说明。只是有该学院其他老师在网上发声,承认性骚扰“是事实”。
上海交大的这次操作,代表了大学处理性骚扰的“海派风格”。因为性骚扰事件频发大学校园,多数学校在处理时畏首畏尾,态度不明朗遮遮掩掩。对比之下,上交大这个学院的做法受到了许多赞美,包括但不限于涉事学院的书记院长坚决果断,不包庇失德教师,处理迅速,明确切割,且注重保护学生隐私等。
目前这个事件的处理只是在学院层面,上海交大的校方处置尚未走完全部程序。学院迄今的所作所为,为学校加分不少,而这主要得益于该院知名教师魏武挥在危机传播前的折冲,替学院和学校努力了不少。可以说,危机公关是有效的,可惜不是全部。
谢耘耕被解除副院长职务,在学院的内部会议上也并未明确是因为性骚扰。所以,无论是在文件表达还是在公共陈述中,很难说他是因为性骚扰去职——当然,你可以这么理解,可缺乏事实上的确认。这是此次风波一开始就被模糊掉的地方,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海派操作”的高明之处。
另外,谢耘耕性骚扰学生“是事实”,不是学院对外公报,而是透过魏武挥第三方传达,不是官方正式表态,也就不用写进文件中。那么,既承认事实,又不用付诸文件,这种精明的立场表达,显然是公关的路数——尽管它比北京南京一些学校做得好,可还是不够到位。
这么做,其实是留有余地的策略,方便学院可进可退。学院只是停止谢耘耕开课,其名下研究生转给其他老师,但是他的教师资格再等等学校意见。学院给学校留了程序上的空间,是为尊重;可总让人觉得对性骚扰惯犯是网开一面,应付舆论有余,但若说直面性骚扰问题,恐怕不足。
有关高校性骚扰的处置,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有的文学院高悬师德大旗,言之凿凿,在收获舆论赞美后,不了了之。有的外语学院则三缄其口,顾左右而言他。轮到上海交大,借助传媒学院有力的公关技巧,渡过第一轮劫波。上述种种,各有面向,但都不利于反性骚扰的制度化建设。
大学性骚扰案例频频发生,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在机制上完善、制度上跟进。比如师生交往的场合限定、时间规范,规定恰当的举报渠道、合理的处分等等。但从实际情况看,校方院系费尽心思处理个案的多,敢于和学生协商共治的少,公开表达上更习惯于首鼠两端。
对于发生在上交大的这次性骚扰案例,即使该院领导开明、教师正义、学生齐心,可迄今为止,有关性骚扰的真相、机制建设的决心等依旧是“下落不明”。本以为上海交大能在危机公关的成果上更进一步,但看来看去,也还是“难得糊涂”四个字,真让人遗憾。
当然,我们特别乐见,在发生性骚扰的学院和学校,有一些正直的教师能够站出来,无论是声讨同事的猥琐与罪责,还是拓宽公共发声的言路,对内能够温暖学生,向外树立榜样,以公共参与的决绝姿态反击性骚扰。上海交大在公关上多走了三五步,尽管不完美,但瑕不掩瑜。
坦率地说,性骚扰事件见诸南北东西的高校,尽管大学处理的进度不一,但汇总到一起,都不能给外界一个明确的惩处信号,骚扰学生的教师都被事实上保护了下来,远未达到剥夺教职这一步,更别说追问罪行了。上海交大的处理,似乎也还是拒绝做“第一个吃螃蟹”的。
总之,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对谢耘耕的处理,尽管在危机公关上可圈可点,仍因为在防范性骚扰机制上未有建树,从而在整体上落入了时下高校处置性骚扰案例的窠臼当中。性骚扰的真相也许让人不安,但若以各种名义围绕真相兜兜转转,受骚扰的学生与机制建设之间,永远是空白。
原标题:上海交大涉性骚扰副院长被撤 可真相还没说清